健康干扰对烧焊人员呼吸系统的作用

  电弧焊接是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工艺手段,电焊作业过程中产生的电焊烟尘组成成分十分复杂,工人长期吸人电焊烟尘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肺纤维化和肺间质结缔组织增生病变,直接影响肺通气功能,严重可罹患电焊工尘肺。目前电焊烟尘对接触工人肺通气功能影响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但对电焊工进行健康干预及干预的效果观察报道不多。本研究拟通过健康干预措施的尝试,探讨电焊工劳动保护措施。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某石化公司检修安装二队男性手工电弧焊作业工人38名为观察组,平均36岁(2550岁),平均工龄79年(31125年),同时选取该公司检修安装一队男性手工电弧焊作业工人36名为对照组,平均38岁(2349岁),平均工龄95年(49150年),另选取两队不接触电焊和粉尘作业的男性工人32名作为空白对照组,三组均剔除吸烟者和近期有肺部疾患者。对照组年龄、工龄、居住地、社会经济状况、文化程度与观察组基本一致。

  12研究方法和内容先对三组进行肺功能基线测试,记录各组肺通气功能各项指标。然后对观察组进行12周健康干预,之后进行肺通气功能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与两组对照进行比较。

  对观察组进行以阻断电焊烟尘接触为主要目的的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并组织有效的健康干预,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电焊作业的职业卫生知识、良好的行为习惯及行之有效的个体防护等。健康干预除了尽可能的改善劳动条件,加强作业场所的局部通风除尘外,还把加强个人防护,配带防护口罩和手套等防护用品形成作业程序,并由现场安全员监督执行。

  13肺功能测试方法采用日本产美能AS-407型肺功能测定仪进行肺通气功能测定,每个工人至少测定3次,择其最优者打印图形和各项指标。选择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时间肺活量(FEV1),FEV1与FVC的比值(FEV1),峰值呼气流速(PEFR),用力呼气中期流速量(MMF)作为分析指标,所测指标均以实测值与预测值的百分比()进行统计,以消除年龄、身高等混杂因素造成的影响。

  14统计方法采用sas80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单因素的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两两比较的SNK法。

  2结果21一般情况3组工人在年龄、身高、体重构成基本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肺功能基线调查中,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3经过12周的健康干预,观察组FEV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EV1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仍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

  长期接触电焊尘可引起电焊工一定程度的肺通气功能损伤,本次基线调查结果表明,观察组及对照组肺通气功能各项指标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研究认为,电焊烟尘可在呼吸道大量沉积,引起免疫力降低,金属烟雾热、肺功能显著下降,接触时间越长,肺功能损伤越重,进入肺内焊尘一旦形成纤维病灶,即使脱离电焊作业也不能自净。因此,预先阻断焊尘吸入途径是非常必要的。王闽等报道,工人接触电焊尘数小时后引起肺功能的下降。采用肺功能急性改变评价指标,发现暴露组和对照组肺功能各指标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本次研究支持这一结论,经过12周的健康干预,观察组电焊工肺通气功能各项指标较之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其中FEV1出现统计学意义的差异;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虽然观察组肺通气功能各项指标仍然较低,但FEV1水平已经接近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此次健康干预效果非常明显。通过阻断电焊烟尘的接触肺通气功能变化的机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调查中发现,由于采取措施改善了现场操作环境和劳动条件,不断强化劳动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人配合程度有所提高,自我保护成为自然习惯,达到健康干预的预期效果。应当看到,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应常抓不懈,逐步形成制度,并应用新技术新方法革新工艺,同时加强电焊工的健康监护工作,定期进行预防性健康检查,以便有效预防电焊工尘肺的发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