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C设计业取得了令全球瞩目的飞速发展,而且在国际舞台上的举动也颇具吸引力。按照中国半导体行业学会IC设计分会理事长魏少军博士分享的数据,中国目前拥有超过670家设计企业,2015年预计销售额为1234.16亿元,年度增长率达到25.6%,可谓是全球半导体业的独秀。
IC设计业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本土代工业、封装业的发展,对EDA\IP和设计服务业的需求也呈现出新的变化。可以说中国的半导体产业链已经进入到良性循环的阶段。
以下两张图从宏观的角度体现了中国设计业的现状和增长态势。
珠江三角洲增长超46%。
不同应用领域的增长率。
本文汇聚了半导体产业链10多位高层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分析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趋势。
还存在着什么问题?
一个产业的成熟就是不断出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并向更成熟发展。我们首先看看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经历过多年发展后还存在着什么问题?
IP、人才、行业驱动力、业务模式等是目前业界人士关注的重点。
台积电(TSMC)中国区业务发展副总经理罗镇球的观点颇具冲击力:“据我们的观察,全世界在半导体行业里面合资的公司都走不出去,只有独资的公司越做强。像英特尔、三星等几个领先公司都是独资。这个行业特色就是执行力和决策要很集中,所以是非常重资本支出、智力密集的行业。”
对于传统的IC设计行业而论,整机系统厂商的介入正在动半导体这块奶酪,IC设计公司的活力也日益旺盛。中国半导体业的故事日益精彩。
Mentor Graphics中国区总经理Pete Ling分享了他的看法:“Apple和华为等公司自己做IC,市场会压缩一点。从EDA厂商的角度来看,代工业还在快速成长,但我认为遇到一些困难:一方面从技术上如何往下延展。还有就是人力的成本,没想到成长的也这么快。”
半导体业和整机业息息相关,智能手机的成长曾经是一个重要的驱动引擎,但在2015年出现了下滑的趋势,那么,是否会出现新的应用来驱动半导体业的下一波成长?有关内容会在预测环节分享。
如何界定是否滥用IP一直是业界颇具争议的话题。
“有关IP问题,任何一个公司价值就是他能够产生多少自己的价值。当你用了很多外面买来的IP,做出来的产品在性能和售价都能反映出来。事实上用IP是对的,能够让设计周期变短,能够抓住市场,但如果你在产品应用的后期,再用IP,成本又比较高,这个就是像魏少军教授讲的滥用。说的再明确一点,如果你有一个很明确的目的,如果有新的概念、新的想法,能够抓住第一波的应用占领市场,IP就是缩短流程很好的方法,但是你到了产品的尾端,目的是节省成本,你就没有办法创造价值。”罗镇球表示。
“过去几年中,中国半导体设计也实现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现在有很多企业已经走到世界前沿,没有再学习的对象了,这时候新的产品不能靠堆砌IP的形式做他们新的设计。他们要有自主的IP,要导入自己新的应用,有一些新的IP。因为这时涉及到系统问题,如果你这个核没有人懂得怎么开发,没有人懂得怎么写应用,你这个核是没有用的。”Mentor亚太区技术总监Russell Lee说。
VeriSilicon的总裁和CEO戴伟民认为并不是核多就意味着领先,“不要去比!我们选的芯片一定是可以量产的。”他的观点十分明确。
Pete Ling的一个忠告也值得在此分享,“国内的客户特别勇敢,相对其他客户更敢用最先进的,这在背后其实有海量的工作要做,他们有的可能没有意识到风险,或者有些需要跟Foundry协作,跟EDA厂商协作的东西。这时互相协作就非常重要,这就是为什么Mentor是一家比较独特的公司,我们非常自己专注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