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车企或难实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

  中国政府最近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为国内各大制造行业的未来作出了发展规划。对于新能源汽车,文件为自主品牌汽车厂家今后十年的销量和市场份额设定了具体的目标。但鉴于目前电动车市场的现状,让本土品牌实现这些目标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到2020年自主品牌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年销量需突破100万辆,到2025年则需达到300万辆。

  电动轿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销量近年来增长迅猛,但总体销量数字仍然很小。根据中汽协提供的数据,2014年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总销量尚不到75000辆。

  而且,需求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的大额补贴,去年电动轿车车主可享受最多57000元的补贴,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车主可享受的补贴最高可达33250元。如此之高的补贴已经让政府难以承担。为此,中央今年4月已宣布将从2016年到2020年之间大幅削减补贴金额,这将极大影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销量。

  除了销量目标之外,《中国制造2025》还期望自主品牌车企到2020年能占据国内新能源车市场70%的份额,到2025年市场份额升至80%。

  没错,中国目前的电动车市场主要由国内车企主导,跨国车企的电动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销量数字几乎可以忽略,但这并不表明这种状况会保持不变。

  中国政府要求所有在华销售的车企在今年底将百公里平均油耗降到6.9升,到2020年进一步降至百公里5.0升。

  为满足这一要求,跨国车企需要推出大量新能源汽车,其中的大多数将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这一策略较为明智,因为目前仍然缺乏公共充电站网络,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可以用油,也可以用电,不受充电站布局滞后的影响。

  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几乎每家跨国品牌都展出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这些车型今后几年将在中国市场销售,其中的多数还会在本地生产。

  跨国车企因品牌知名度高和技术先进,目前在中国轻型汽车市场占据了58%的份额。只要这些公司认为时机成熟,它们能够轻易地新能源汽车的销量。

  有人或许会问,中国政府是否可以采取一些保护性的措施,以确保本土品牌能实现其预设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和市场份额目标。

  对于这个问题,答案是政府难以做到。早在2001年中国即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作为WTO的成员,中国必须对中外企业一视同仁。

  中国的汽车市场如今已完全对外开放,车企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市场上,哪些企业会胜出归根结底由消费者说了算,政府所做的规划只能是一种单方面的愿望。

相关文章